陵园卷——灵真观墓群
2014-06-10 10:34:07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攸县风物 | 编辑:罗琼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2036

  柏市镇湖厂村有个八尺塘组,八尺塘对面深山中,有一座古老的道观名叫灵真观。灵真观四周约1.5平方公里山林中,分布50余冢道教墓葬。

  乾隆版、同治版《攸县志》均载:“灵真观,在东江乡。去县一百二十里。”据调查,该道观所在地原名真武山,三国时期便有道士远道而来,在此结庐而居,长住修行。羽化后均葬于此,道人为之竖碑。在历史上灵真观曾先后修葺8次之多。清朝顺治四年(1647),又进行过较大的修葺。山门上至今保留着“灵坛法济世,真玄道格天”的对联。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,一直保存完好,正墙和左右两厢的神座上安放着排排神像,众道士逐日履行早课和晚课,诵念道教经典文词,顶礼膜拜,香烟缭绕,鼓乐声声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遭到劫难,神像被烧毁,殿宇被拆除,仅存遗址。现今健在的90多岁的老道人刘岳林,对灵真观的被毁非常惋惜,并多年来希望重建灵真观。他经常上山下山,辛辛苦苦地做了不少重建灵真观的前期工作。刘岳林的身体力行倡导恢复古迹的言行,使当地居民深为感动,自发组织起来,群策群力,重建灵真观。经过两年的努力,终于成功地按照原规模恢复了灵真观的巍峨殿宇。攸县宗教局为灵真观颁发的证号是“民场证字(湘)H030280015号”。

  重建灵真观之前,刘岳林曾报告攸县文物管理所,观的前后左右山林中散见古代道士、道姑墓葬数十冢的信息,希望予以重视。县文物管理所得悉此情况后,立即派文物专干前往实地调查。他们来到灵真观旧地,披荆斩棘,翻山越岭,实地观察寻找,仅在两天内就发现了50余冢道士道姑墓。墓分布在灵真观废墟四周约1.5平方公里的山林中。这些道士道姑墓葬有的三五成群,有的零星分散,有的墓碑完整,有的残垣断碑,有的没有墓碑。墓葬用三合土铺底,上面规则地以鹅卵石镶嵌成圆形(单墓)或椭圆形(合墓)。细看墓碑,清晰可辨者不少。

  文物专干们通过实地勘查认为,灵真观道教墓葬之多,密度之大,跨越时间之长,可能在湖南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的。这些道教墓葬群是研究道教的起源、发展或衰败的实证。调查结果写成文字呈报攸县文化局后,县文化局于1999年2月9日发出“攸文发[1999]03号”文件,将灵真观道教墓葬群定为攸县文物保护点。最近,攸县文物管理所又将灵真观道教墓葬群呈报株洲市人民政府,请求定为“株洲市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
  老道人刘岳林先生至今保存有一张灵真观田山殿宇旧契。全文如下:“立住庵字人陈西四房茅坪公经管宗华、自田、星兰、聚元等。合房商议,将本公所管宝上都灵真观庵一所,前后二栋立安住字。其庵系仲恒先生倡首重修。庵内钟鼓神像什物等件及山林田土鱼塘一应俱全。凭中一概安与刘岳林居住、耕种。当日一面言定,未受进庄分文。庵内香灯费有田租十四仓桶,山林杉杂鱼塘均为供奉之资。公粮……亦由主持人完纳。其山界,上至山峰,下至杨梅冲口,左右均以骑峰为界。自今安后,主持刘岳林应当竭力耕种,掌禁检盖及侍奉庵内香灯,不得懒惰,并须恪守庵规。每年租饭一席,须请上分两名,下分两名。另请倡首重修人陈仲恒先生一名。今欲有凭,立住安字为据。凭中寿坚、功祥、瑞林(执笔),倡首重修人后裔镇南。民国三十六年丁亥三月初三日。立安住庵人宗华(画押)、自田(画圈)、星兰(画圈)、聚元(画押)。”

  上述文契,自民国三十六年(1947)签字,到现在已保存了65年,是一份珍贵的民俗历史资料,其中一些条款对寺观的管理至今有很有参考价值。

  其一、寺观有归自己所管的山、田、土、池塘等物质保障,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。1951年土地改革前,灵真观仍然有山、田、土、池塘等物质基础,道士们进行种植、养殖都有足够的土地、山林和水面,他们生活无忧,故能跨越时空,一千多年道教活动香火不断。1951年后进行土地改革,山、田、池塘等划归贫苦农民,到“文化大革命”房屋被拆除,道士们完全失去了生活依托,终于无奈地先后走散,留下来的只是数十穴掩没在荒烟野草间的道士墓葬而已。

  其二、宗教活动决不允许无政府状态存在。灵真观旧契有下述记载:一是契约签订时陈功祥在场,二是公粮由主持人完纳。陈功祥是攸县柏市镇人,曾任国民政府时期的凤岭乡乡长。灵真观在旧时代属凤岭乡管辖,地域范围包括今天的柏市、黄丰桥、兰村、漕泊、鸾山等地。1947年陈功祥任凤岭乡这么大的一个乡的乡长,远在偏僻处的灵真观写个契约竟然不忘邀请乡长参与。旧社会的宗教人士能够尊重政府,在新社会、新形势下的宗教人士更应尊重当地政府,决不允许无政府状态的存在。

  其三、尽心尽责强化寺观管理,势在必行。灵真观的旧契对道观的管理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:“竭力耕种”、“掌禁检盖”、“侍奉香灯,不得懒惰”、“恪守庵规”。这些严格的寺观管理条款,促使灵真观的道士勤读道书经典,遵纪守规,不敢懈怠。

  灵真观从唐代贞观年间,至今延续了1400余年,体现了“恪守庵规”的作用,这也正是道士墓葬群形成的原因之一。

  ■ 陈韶辉

责编:罗琼

来源:攸县风物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